經歷一年多的強監管風暴,「大廠」難復當年南征北討的神勇。未來,國內的監管將常態化,出海併購則遇外國政治阻力,內外夾擊下,平台類型科技巨企在用戶面、產業面、社會面都亟需進行徹底的轉型。
撰文:黃愛琴 本刊記者
風暴完結 陰霾仍在
去年中國反壟斷風暴掀起,資本市場腥風血雨,科企頓成「人民公敵」——野蠻生長、與民爭利、資本無序擴張。時隔僅一年,國情有變,近期官方三番四次釋出「支持平台經濟」訊息: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宣布相關整改盡快「完成」,「實施常態化監管」;5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更公開表示要支持「民營經濟持續發展,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,支持數字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。」
「The storm is over!」長江商學院戰略學及經濟學教授陶志剛對本刊表示,中國式監管的「好處是快」,遇上市場經濟糾紛,政府馬上出手,「短痛比長痛好」。 對於「常態化監管」,他的解讀是,平台現存大部分問題已解決,接下來是繼續發展,待發現新問題再調整,「走一步看一步。」他專門研究中國經濟與企業,曾在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系執教多年。
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何治國對本刊表示,劉鶴此刻撐平台,皆因「現在中國經濟出問題」。受「清零」政策影響,4月份國內經濟數據低迷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大幅下跌11.1%。
救經濟靠民企,不過傷痕累累的科技公司恐怕無力高歌猛進。
數據顯示,不論國內還是國外,騰訊與阿里擴張版圖已明顯放慢。2018年時,兩家公司用於收購、合併的金額分別高達320億和180億美元,去年則降至200億和57億。
陶志剛教授指出,未來中資仍然可以「出海」,但是策略需要改變。「對於戰略行業,用joint venture(合資企業)是可以的,最好做minor player(小股東)。」以便釋除當地政府疑慮。他舉例,2004年Google就少量入股百度,「既能享受中國市場增長,又可以跟國會說自己只是小股東」。
關鍵在於「本地化」——「企業要選擇一種組織架構,與當地環境匹配。」陶稱。以滙豐為例,目前滙豐六成半稅前利潤來自亞洲,卻沒有分拆出亞太業務,他認為就是「不匹配」。其實透過橫向分拆,企業可減低監管風險。
回到國內,平台公司的商業策略大變。馬化騰最能緊貼中央意旨,5月在公司的可持續報告中,就宣布騰訊要「換檔」,方向包括用戶價值、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。
數實融合 共同富裕
一、用戶面:由To C(消費互聯網)轉向To B(產業互聯網),即不再「燒錢」爭搶幾捆白菜、幾斤水果的流量,而是要善用科技助力實體公司邁向數字轉型,提高生產力,實踐「數實融合」。
電商太發達,實體店消失,成為地方政府管治難題,陶志剛認為兩者可相輔相成,平衡效率與社會穩定。「電商殺死實體店,要從很遠的地方運貨,其實電商可以把實體店當作貨倉,做到共贏。」
騰訊、阿里財報均反映,企業服務是他們增長亮點,惟仍未足以扭轉整體業績劣勢。另外企業服務需要更多深耕細作,回報期較長。
二、產業面:由跨行業擴張回歸科技創新,特別是中央大力支持的硬科技、新賽道,例如智能產業、雲計算、低碳化等。「大廠」近年加大力度投入自主研發。騰訊在2021年的研發投入再創新高,同比增長33%,達到518億元。京東過去5年共投入800億作研發,以技術提升全業鏈效率。拼多多在2021年研發費用達89.926億,同比增長30%。
不過論科技含金量,中國科企多為消費平台,不能與美國FAANG同日而語。況且經過這一兩年的監管洗禮,網企活力、創造力大減,喪失冒險精神。
三、社會面:在「共同富裕」國策下,無論自願與否,中國大型企業都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,撥出部分利潤用於社會公益和鄉村扶貧,助力第三次分配。
去年4月,騰訊已成立了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(SSV)並承諾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實踐共同富裕專項計劃。阿里亦已啟動「共同富裕十大行動」,將在2025年前累計投入1000億元,其中200億元成立共同富裕發展基金,助推浙江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。
政府1%入股科企
何治國指出,「共同富裕」亦意味中央有可能在某個時刻參股科技平台。「在中國,政府參股民企一直是趨勢。」 根據公開的政府紀錄,去年字節跳動和微博均分別向一家國資背景實體出售1%股權,並給予該投資者一個董事席位。
《華爾街日報》引述知情人士報道,這種稱作「特殊管理股」的操作,可能會擴大到其他技術平台運營商,如騰訊及美團,引發投資者對於企業決策獨立性及創新能力的擔憂。
考慮到中國的經商環境,陶志剛認為民企有政府參股不一定是壞事。「每個地方都有要求。華為去美國,美國說不相信你。現在世界很複雜,令政府放心,你才能做生意,尤其當你的生意涉及到國計民生、支付系統等敏感領域。」 「假如馬雲當年把Alipay50%股份給政府,他自己做小股東,公司可能會做得更大。」陶志剛說。
結果馬雲沒有這樣做,後來螞蟻集團IPO「流產」,又被強制全面整改,與國資共同成立徵信公司。「馬爸爸」亦自此跌落神壇。除馬雲外,近年互聯網創辦人亦紛紛「隱退」,繼拼多多黃崢、字節跳動張一鳴後,最新是京東劉強東宣布退任CEO。這些「大佬」退場,象徵平台經濟快速增長好日子一去不復返,監管常態化時代來臨。
節錄自6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